邮箱

info@csaf.org.cn

电话

010-58138033

取消
我要捐款 线下捐款指南
筹款金额
捐赠人数
项目背景与服务内容

项目介绍

我们永远都要把侗族大歌一代代传下去

贵州省从江县城东北面,有个极负盛名的“侗歌窝”——小黄村。今年68岁的潘萨银花是小黄村的一名歌师,也是该村唯一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代表传承人。

1.jpg

潘萨银花当了48年的歌师,能熟唱300多首侗歌,获得荣誉数百项。侗族大歌,是大型之歌的意思,又含有古老之意,它是侗族诗歌里的精粹,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歌传承全靠口传心授,加上没有特定的“传授”时间,一切都在歌师空闲时授歌。

作为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侗族古老文化传承的重担就落在了潘萨银花老人肩上。萨银花唯恐自己年岁已高,来不及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后人,她一有空就教孩子们学歌。“现在村里有40多个孩子在跟我学,她们作业多,学歌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很多呢!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永远都要把侗族大歌一代代传下去!”


一切都因为一个年轻的‘织女梦’

贵州雷山县的苗族姑娘甘小芝,八岁起便陪伴母亲在织布机旁。耳濡目染,她渐渐迷上了母亲手里魔术般变幻出来的美妙图案。在这些古老图案的交织里,“织女梦”的种子在甘小芝的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3.jpg

多年来,凭着一腔热情,甘小芝将苗族七彩的丝线镶嵌在画布的经纬之间,那些丝线变成一幅幅优美的织锦,再变成一件件漂亮的衣服,从小山村走上了联合国的大舞台。2015年6月,甘小芝成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8月,甘小芝担任了大塘镇织锦、刺绣培训班的培训教师,对50余名妇女进行培训,任福芝就是其中之一。

“每个月利用空余时间制作织锦,能有17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收入,既能照顾孩子又多了额外收入,挺满足的。”任福芝说:她的丈夫公婆都在乡下老家,为了照顾两个在县城读书的小孩,自己一个人来到这,感谢非遗手艺让她们多了一条“谋生路”。

4.jpg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中华民族非遗技艺能够传承下来,帮助更多的乡村妇女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提升个人价值,活出精彩、自信,也可以让她们更多的陪伴孩子和老人,促进家庭和谐。


执行计划

非遗传承人资助: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质就是让传统文化技艺延绵不绝,也就是说要保护传统文化技艺的载体即传承人。

民艺课堂:非遗技艺进校园,让学生与非遗项目“零距离”接触,直观感受非遗技艺之美,传承非遗文化精神。

非遗产品开发-乡村妇女赋能:乡村妇女用自己的手艺创造价值,不用外出务工也可以陪伴孩子共同成长,让非遗手艺得到更好地延续,实现乡村可持续生活。


关于我们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是民政部首批认定为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2009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登记设立。十一年来,在许嘉璐理事长的带领下,中华救助秉承“帮老弱者安生,助贫困者自强”的使命,开展了扶贫济困、助教助学、大病救助等各类公益项目,累计筹集善款超过十七亿元,受益人群达数百万人。

展开全部
项目进展
  • 暂无数据
合作单位
暂无数据
相关项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