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慈善捐赠规模的逐年扩大,慈善事业透明度不够的问题日益凸显,个别违背透明公开原则的事件引发公众及捐赠方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给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伤害和损失。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善款接收及使用的透明公开是基金会生存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自建立之日起,就致力于透明慈善,特别是在捐赠款物及其发放使用的环节和流程中做到八公开。
一、 方案公开
所有慈善救助项目要走基金会项目申报、评估、立项等相关流程,严格把控每个审批环节,做到方案内容公开透明,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时段、实施地区等都公开。
二、 捐款公开
针对捐款渠道的多样性,对不同渠道的捐赠款项做具体分类,及时公布捐款信息,包括: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量、捐款时间、捐款用途、捐款者的要求等,在五日之内为捐赠人开具捐赠收据。
捐款查询方式详情请见 /cn/index/show.php?itemid=826
三、 实物救助采购流程公开
在实物救助的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根据采购流程来采买各种救助物资。采购前进行招标筛选供货商,坚持质量第一、价格合理,力求花最少的钱,多为受助者办实事。要在网上公布实物救助的采购流程,物资品种、数量、单价、供货厂商等。
四、 款物发放公开
现金与实物救助采取当面为受助人发放的方式。在活动前,采取招募草根组织、委托当地民政系统或选择物流、运输公司协同并发放款物。以上三种途径均由基金会派专人并有志愿者“第三只眼”全程参与、拍照并以表格形式记录发放现金数量,物品种类、价格及数量,个人领取者或代领者签字。
五、 受捐者信息公开
为让捐赠者了解捐赠款物去向,要事先核实受捐者的真实性,随机抽查受捐者的个人信息,核实无误方可发放。发放后,要及时公开受捐者信息,包括:受捐者姓名、居住地、联系方式、受捐原因等。
六、 物资接收、发放的凭据公开
在发放或接收物资时要根据物资种类、数量填写入库、出库单,受捐人在接到物资后要仔细核对单据上物资的种类及数量,确认单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并公布接收、发放的凭据。
七、 捐赠人查询信息公开
根据捐赠者的个人要求,可对他捐赠的实物、款项到发放地进行抽检查。我会要为捐赠人建立信息库,方便捐赠人查找捐赠到账日期、捐赠数量及使用去向等。
八、 审计结果公开
为了让款物的发放具有真实性、合规合法性,我们根据民政部的要求,聘请专业的审计机构或经过网民推荐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为把控每笔善款的去向,在项目运行中要进行中途审计,项目结束后要做终结审计,并委托相关单位对外公布审计结果。
以上信息的公开将通过基金会官方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民政部指定的报纸(中国社会报、公益时报)或发布性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2012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