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锦,14岁,张锦霞,11岁。父母在北京打工。
会宁县杨崖集乡东阳村,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西北小村庄。绕过一座座山头,跨过一道道山沟,张锦锦和张锦霞那个黄土堆筑的家,就在这里。
姥爷韩振继已经64岁,这位头发花白、满脸沟壑的老人,将四个孩子拉扯大。每个孩子出生几个月后,他们的父母就去北京打工,留下两个老人,又种地又带娃。“没有办法,女儿女婿不去打工,没钱给娃读书。”
踩在凳子上为妹妹做饭
早在9岁时,还没有灶台高的张锦锦,就踩在凳子上为弟弟妹妹做饭。爸妈不在的日子,姥姥姥爷农忙时,小小的她就是弟妹们的“爸妈”。
“我非常想妈妈。”二妹张锦霞边说边拉扯了一下腰部有点肥大的黑裤子,将裤腰带系紧,那是妈妈穿过的,她很喜欢。张锦霞忍不住瘪着嘴抱怨,每两年父母才回来一次,每次回来只有四五天时间,他们都抢着要和父母睡觉,但总是轮不到她。
姐弟四人和父母的唯一联系,只有那根电话线。他们总是在守候,不管是那个不知何时会打来的电话,还是那不知何时会出现在门外的熟悉身影。
能去看父母 笑容多了
从会宁到北京的距离,在地图上,只有两个小巴掌的距离。然而,这距离对于姐弟四人来说难以跨越。
这次去北京的名额原本只有一个,大家都说,让成绩最好的大姐去。“为什么姐姐能去我就不行。”二妹张锦霞发了好大的脾气。后来,彩虹公益社的老师说,可以增加一个名额。姥爷赶紧跑到田地里把这个消息告诉正在割麦子的张锦霞。小姑娘一高兴,只割了两把麦子就偷偷溜回了家。自从知道能去北京后,张锦霞变得特别爱笑,上哪都是连跑带跳的。
“我也想去啊,不过我还小,让姐姐去吧。”弟弟去年去过北京了,大姐和二姐也马上要去了,懂事的三妹韩军霞低着头说,她只能在老家,等着姐姐带回北京的消息。
临走前想干完农活
临去北京前两天,小姐妹俩满身麦屑,在麦场里奔忙。她们想在走之前帮姥姥姥爷把麦子打完。
现下正是农忙,别家孩子的父母,大多赶回来。但在张锦锦家的麦场里,除了老人便是孩子。小至6岁的弟弟,大到14岁的大姐,四姐弟都在帮姥姥姥爷干农活。
“热啊,累死我了。”张锦霞抹着脸上的汗冲进院子,手捧着盆里的水“哗哗”洗了把脸,咕咚灌下几口凉水,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想着过两天就能去北京了,这个11岁的小姑娘“噌”地一下又跳了起来,一把抓起地上的帽子,“噔噔噔”跑向了麦场。
甘肃兰州火车站,姐姐张锦锦(左)帮妹妹张锦霞(右)擦去额头的汗